close

上周提到「環境」的概念,由人開始去認識這世界所認識的是個人化的自然。透過歷史脈絡去理解荒野,雖然沒辦法很真切的接觸到真正的荒野,但最起碼比人化的荒野來說,的確是較為真切的。我們會對空氣、水、自然產生某種價值,這就是你的環境的價值觀,這也會成就你的「世界觀」。由敬畏天地(靈性)會產生「有神」的概念(創造),而當有神論的概念出來後,接著就是善、惡的討論。這世界如果都有靈性時,你會怎樣感變你的世界觀?而這樣的世界觀是在善惡的價值中去做很多判斷,因此他們常常不會認為世界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。

早期敬畏天地的祭祀是會把人放在祭品之中,而到了有神論時,對人的看法是高於其他的受造物,受造物是神賞賜給人的,而這樣進一步發展就是我們能征服與改造自然。而就是在這情況下理解我們所謂的自然,很自然的就會覺得,我們要征服這個世界,征服這個自然。但事實上並非如此,會發現我們無法單獨存在,而更進一步產生「共生」的概念。最近有人用風水來說自然,風水與地理有甚麼不同?看房子時風水很重要,但現代的都市人所謂的風水也只剩下自來水、日光燈管、空調。

談風水、談地理、談星座就是代表你的觀點。我們相信有個規則比這世界形成前更早,我們相信只要掌握這個世界的規則,我們就能掌握這個世界,宰制這個世界。因此在討論世界時我們出現兩種說法:有機體/機械論談完環境接著談倫理。每次說到倫理就會想到道德,這兩種常常分不太清楚,倫理---人與人之間行為的處事方式道德---個體的行為處事而人與環境放在倫理之中,就是談人與環境之間行為的處事方式。

我們由《正義》這本書來看看,火車鐵軌上一邊是5人,一邊是1人,火車來了卻煞不著,這時你會選擇往哪邊?依效益論來說,殺1個人與殺5個人是一樣的,在他看來份量與重要性的理由是一樣的。其是大部分是依主觀的觀點來判定,看哪一邊對你的意義更重要。依義務論來說,會站在一個道德的原則或立場上卻做出你應該要做的選擇。

在面倫理問題的抉擇上,我們常常陷入兩難。問題不在於你做的結果是什麼,而是你的「動機」。面對氣候暖化、資源缺乏、生活困難就效益論來說,要解決這樣的問題,就是「減少人口」。但事實上這並不是最恰當的選擇,面對環境倫理學我們依直在尋找最適當的選擇。

 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ugec101(楊勝欽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